一條彎曲狹窄的石階小路,沿著淡水福祐宮(媽祖廟)圍牆外側,順著山勢一直往北延伸過去.
這條往上坡發展的小路現稱重建街,是淡水最早形成的一條街.

起點
早年重建街是淡水陸路交通要道,用以聯絡淡水碼頭和北方山丘上的聚落村莊. 


春到了
重建街於嘉慶年間以福佑宮和附近的公館口為起點,向北發展至牛灶口一帶,與淡水河成丁字型相交.
道光年間北方山丘聚落日漸開發,重建街自牛灶口繼續向北延伸至城仔口,即為今日的重建街北段.由於北段街道坡度很陡,因此人們將其稱為”崎仔頂”.
 


舊屋前階梯
由於是建於起伏不平的山坡上,使得房屋與路面常形成高低落差,必須加建階梯以方便進出. 


稅籍牌
今天在重建街上還保存著少數幾間舊式的長條形街屋,老街屋大多是一層樓的高度,其特色是房子鄰街面狹窄而縱深很長,為典型的長條形街屋. 


軌跡
目前重建街南段的老屋只剩少數幾間,在過了中山路的北段還保存較多,但也幾近荒廢,絕大多數房子都以改建翻新了,傳統街道的氣氛似乎僅存在重建街三巷的廢墟和荒草中.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lo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